[转载]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出路之思考
2012-4-18 13:52:06
访问量:2822233
[摘要]:从传统的大众旅游到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大发展,生态旅游是目前各国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下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生态旅游环境具有脆弱性。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时间较短,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在生态旅游实施过程中有存在种种问题,我们需要以正确的对策去应对,本文将进行系统地探讨。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应对对策;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人们逐渐从传统的大众旅游中脱离出来,转而向更高层次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发展。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1999 年的旅游口号是“生态旅游年”; 2002年我国又提出以“走向自然、认识自然、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环境游”。生态旅游正在成为21世纪的旅游主题。
下面将从生态旅游的多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出路: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首次出现是在英文学术著作罗玛丽(Romeril,1985年)的一篇文章当中。墨西哥生态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80年代初期就使用了西班牙词“Ecotourism”一词,很明显,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概念和实践,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创造出来并且存在了。这一新术语很快被实践者和学术界所接受,并被用来描述以环境为中心的或是对环境负责任的一种旅游形式,这便是生态旅游的最初起源。生态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态旅游之所以发展如此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拉近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自然与人类的牵线媒介。
(二)中国具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中国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与自然的融合。并且保留了一大批可供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 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 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 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目前,我国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景区,重要的有:
①山岳生态景区, 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②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③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④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⑤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北戴河海滨等为代表。⑥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河北衡水湖湿地等为代表。⑦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⑧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等为代表。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森林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主体。我国幅员辽阔, 森林面积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五, 物种资源丰富, 景观多姿多彩。1982 年, 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此后,我国的森林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1996年底,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11处。到2006年底,全国森林公园共1540处,其中国家级的森林公园达到565
处。
(三)中国生态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致使中国生态旅游存在以下问题:
1. 生态旅游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1)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景观遭到损害。
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景观需要精心的维持和保护,如果不考虑环境容量而肆意挖掘旅游资源,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破坏。如在风景名胜区邻近建造工厂、企业,对名胜古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等行为使得景区内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也有的不顾景区环境条件,乱建佛像或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不仅破坏了景区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更是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旅游地原始的、独特的、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没有很好地保护。
生态旅游的开发往往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开发程度低、保持有浓厚的原始民族文化特色的偏远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这些地区原始的、独特的、多样化的旅游文化构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是生态旅游生命力之所在。然而这些地域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出现了当地民族被同化,地域文化被庸俗化,区域文化的不正当商业化等现象,如少数民族不着自己的服饰,取而代之以西装、T恤和牛仔裤等,其至民族村寨都无民族特色可寻。一些传统的文化习和庆典本应在传统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的内容和方式举行,但为了盲目迎合游客、追逐短期利益,简单地包装而成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原有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取代,旅游地原始的、独特的、多样化的旅游资源特色大减。
(3)生态敏感、脆弱的地区,也被造成了破坏。
生态旅游近年来作为一种时尚旅游正在迅速发展,但由于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目标投向了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敏感的地区。如海滨海岛沙滩资源、过渡地带的山岳景观资源和重点自然保护区等。这些地方相对原始独特的物种和景观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适当的开发将会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因此减少55%,卧龙保护区大熊猫安全活动范围已缩小30%。在中国,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遭受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现象,形势令人忧虑。所以生态旅游在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开发不当带来了许多的负面效应。
2. 开发和管理方面
(1)资源开发和产品组合力度不够,形式单一。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
(2)生态旅游参与性互动性的活动比较匮乏。
(3)宣传促销力度不强,部分景区参与者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旅游热点。生态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尚处于成长期,除了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外,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宣传促销工作尤为重要。
3.人们的生态环保观念方面
一些旅游从业人员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起来而大加鼓吹, 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 全民发展“生态旅游”, 许多景区旅游者数量严重超过生态承载力, 加上旅游者环保意识不强, 在游览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都是人为的破坏,需要大力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经营方式方面
许多旅游区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容量。旅游区管理者是旅游区生态的维护者, 但部分旅游区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 重建设轻维护, 经营景区目光短视, 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景区滥建人造景观等等,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效益,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景观衰退,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如山东的泰山,在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不注意经营方式的转变,在炸山时损失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还有如大型的节假日,尤其是在“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给景区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
5.环境维持与保护方面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仍然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少数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杭州的西湖,如今的水质日益恶化,已经不具有原有的生态欣赏价值了。
6.交通运输方面
由于生态旅游大多在经济滞后的地区开展,而当地交通不便,缺乏旅游交通专线,制约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7.生态旅游建设的投入方面
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的地方,往往经济落后,当地政府资金缺乏,这直接影响其开发规模和投资能力。不少生态旅游地长期“开”而不“发”,“启”而不“动”,分散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整合、盘活,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是长期得不到完善,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8.生态旅游建设的精品方面
喜欢生态旅游的人在游览了几个生态旅游景区以后往往牢骚满腹,具体原因是当今我国的生态旅游缺乏精品。我国不少地方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造成各旅游景点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没有不同的欣赏价值。像九寨沟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还不多。
9.生态旅游区安全保障方面
生态旅游区缺少安全保障,缺少配套设施。生态旅游是以享受自然、认识自然和回归大自然为基调,愈来愈多的人喜欢到荒郊野外去,甚至一个人到群山万壑中去探险、猎奇,但由于事前的准备不够周密,加上大自然潜在的危险,以致时有旅游遇难事件发生。比如一个人如果想爬山,但是他却不想走既有的道路,而是想自己开辟一条道路来。而自己开辟的道路可能充满了危险,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如果旅游区没有配套的安全设施,这种危险因素就更大。
10. 从吸纳当地人参与方面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依赖于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资源基础的。以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社区对资源的利用,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经营合一的体制原因,使得经营管理者与当地人的矛盾不断,当地人无法进入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中,使管理的效率大为降低。
(四)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所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通常情况下,生态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无规则不成方圆,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原则问题不疏忽的方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保护优先原则:旅游规划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要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总的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
(2)数量限制原则:控制游客规模和旅游设施建设规模。应该严格控制游客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数量,接待旅游者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生态风景区的建筑等数量必须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建筑的风格和规模不能破坏生态旅游区的景观。
(3)适度规划原则:在自然保护区内部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进行适度旅游规划。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在参观游览后感到舒适、自然。
(4)环境管理原则:实施严格的环境管理和控制。在生态旅游区必须形成崇尚“除了脚印,别留下任何东西”的旅游行为理念,加强环境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提倡文明休闲。
(5)法律保障原则: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生态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6)永续利用原则
“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的进一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策略。尽管它不意味着为后代和将来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却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内容。
(五)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改进对策
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不仅要使旅游业本身得到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旅游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利益,同时永久持续地保持全球生态环境原生系统的完整性。据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中国的生态旅游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统筹人与自然发展,这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主旨相符合。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生态旅游就是处理好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内容完全相符合。运用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在满足当代人的同时,又不妨碍后世子孙的发展,做到了公平原则。
2.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规划滞后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这也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生态旅游区合理规划,必须在对旅游区内各类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确定生态资源的特色、保护范围和市场定位。另外,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合理布局、重点开发的的原则,开发那些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和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对于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行动,给予坚决制止。
3.为生态旅游发展筹集资金
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但是资金来源单纯依靠国家或地方投入并不现实,而且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单纯依靠市场推进也不可能,因此可以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多方集资;或者在国家政策允许下,与外资合资、合作开发经营旅游区,并共同承担资源及环境的保护义务等。
4.重视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作用
积极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适用的科学技术,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生态管理技术方法,逐步建立一套旅游生态环境的管理技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环境。
5.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6.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环境监测 生态旅游与环保是一对矛盾,我们应坚持将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原则,我们应对生态旅游区的水质、大气、噪声等进行严格监测、评估。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杜绝旅游超载现象。
7.发挥教育、培训的功能,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由于缺乏有关的信息,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
8.鼓励社区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我们知道,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想脱离群众是不可能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态度的研究。他们认为,社区居民的参与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9.加强部门协调, 强化综合管理。
各级旅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联合协调工作机制, 明确职责分工, 切实加强对所辖各类旅游区、旅游项目、旅游活动的环境监督, 督促旅游经营者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 有效防止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0.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 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 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生态旅游产业存在众多的脆弱和不完善的因素。我们在正确认识到不足的同时,还要努力改正这些不足。要合理化、生态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生态旅游。并在此同时努力提高公民素质。要让大众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来。让这个无烟的绿色产业更加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利君.生态旅游发展的哲学思考.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3月;
[2] 倪文新.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旅游发展研究,2007年6月;
[3]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学刊,1999年第1期;
[4] 程远清.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西部》,2007年第10期;
[5] 吕 华.论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7月;
[6]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学刊,1998 年第2 期;
[7] 马凌军.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